三個傻瓜是印度 寶萊塢電影 改編自小說而來
故事由倒敘手法說起 影片開頭是正在搭飛機的法罕接到一通電話後竟然裝病使飛機迫降
同時接到電話的拉加也急忙地趕到帝國理工大學天台集合 其原因是以前在校模範生查托找到了畢業後失聯已久的他們的好朋友藍丘......
以下地雷
這是一部幽默、感人極具教育意義的電影,用搞笑詼諧的手法表達令人省思的問題。
印度的人口在世界排名前幾,人口越多想當然爾競爭也越激烈,學歷、成績顯得極其重要,在強烈壓力的環境下使得自殺率也逐漸攀升。
台灣也面臨相像的情況,學校或父母要求成績,為求分數的教學和學生為求分數的念書使得讀書只是為了應付考試的現象非常普遍,死記而不能活用。
劇中用不同手法暗諷這樣的教育制度,例如:因為用死背的方式背稿,完全不了解其中意義,被改了演講稿也沒發現,導致在典禮上出糗。
或是教授想要的回答是按著教科書上一字不漏的「標準」答案,而不是主角說的淺顯易懂的回答。
我們被灌輸成考試機器,以至於到最後上了大學或是出了社會才發現有很大的落差,因為人生不是只有是非、選擇題而已。
劇中有幾句很發人深醒的句子,有一句是: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是阿姆斯壯,那請問第二呢?沒有人知道,所以要當第一名,除了第一名以外沒人會記得你。
這句話真實而殘酷,現實生活中明明白白地擺在那,我們競爭就是為了拿第一,如果不是第一你什麼都不是。很想反駁這個觀點,但是這似乎就是事實,不過如果一味為了爭第一就會失去學習的快樂,從小到大我們似乎感受不到學習帶給我們的快樂,只感到壓力,不會因為知道了這個新的知識而感動,單純想到的是這題考試可能會出。
我們往往會受到現實的壓力而屈服,因為唸這個系比較容易賺錢,所以寧可放棄興趣去填別的志願,片中三個主角之一便是這樣的故事,受父母和現實的壓力,逼迫自己放棄自己所愛。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思不是不懂,只是勉強做自己不喜歡的工作真的會快樂嗎?總是要選一邊,父母的期待和錢或是興趣和快樂,天平兩邊對自己而言哪邊比較重?
劇中人物說了非常令人感動的話:「我喜歡攝影,以後我的薪水可能會少一點,房子會小一點,車會小一點,但是我會很快樂。」我被這句話深深打動了,反過來想想如果是自己,可能不會這麼勇敢地說出來吧,迫於現實,實在不敢跟錢過不去。
「追求卓越,成功自然會跟著你。」當自己真心喜歡一件事,想要把它做到最好時,離成功也不遠了,因為人有執念,那個執念越強往往比壓力的作用還要巨大,甚至不必又打又罵地逼著前進,作為動力是再好不過了。
三個傻瓜讓我笑得流淚也讓我感動得流淚,儘管現在已經2016年了,當有人問讓我印象深刻的電影是什麼?三個傻瓜絕對是眾多選項中的其中一部電影
絕對是值得推薦的好片